top of page
園冶,原也

園冶,原也

2017 TEAM20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Competition

URBAN PLANNING

首獎 / 特別獎

Designer:吳友喬

Advisor:陳玉霖

School: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動物園不是自然界的一扇窗,是一座棱鏡,我們放進什麼文化,它便折射什麼光芒。動物園是18世紀帝國主義下的產物,人們開始豢養與控制自然,認為自己能夠擁有自然。21世紀帝國主義退去,人們將動物園看作望向自然的一扇窗,然而卻用錯了方法,動物園只是另一個不自然。思考如何將不屬於這個時間與空間的事情代謝掉,生長出一個共棲的環境。讓出空間使在人類侵略前土地孕育的生命疊加回來,長成一座生氣勃勃的廢墟。如果將公園視為山林的延伸,希望從身處中央被包圍的狀態,思考整個都市也是地球環境的一部分。在這座棲地內人類角度與地位被翻轉,我們從執著擁有到被自然所擁有。


設計是一個以廢墟化手段代謝的過程,將人造物與景觀逐漸廢墟化。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生態廊道與緩衝帶,連結後山。分析公園與後山之間學校與建築類型,在各類活動與道路加以對應的構件。並且將物種分類(A非原生種B非原生可適性物種C原生種動物)各階段中不屬於這片土地的生物也將被時間代謝。空間上三個邊界分隔都市活動、棲地內人類與不同物種領域消長。


二三階段為公園逐漸廢墟化的過程。

第二階段:廢墟化巨大結構,以輕量結構滿足階段使用。原本動物園中的動物逝去前,人們保有觀看行為但改變觀看角度,並開始原生動物復育計畫,以孔廟為工作站輔助。


第三階段:隨著非原生動物逝去,獸舍形成的邊界破除,樹木成林,臨時構件腐朽,低控制土地佔領這些區域。復育幼體成熟洄游至原生山林,基地成為人們認識後面山林裡共棲生物的媒介,也是另一個孕育生命的地方。

最終人們於新建物活動被教育,於體育場窺視,新建物地面層保有動物移動的暢通,沿著緩坡上升,園藝植栽外殼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執著想像,隨著思想而改變。整個代謝也是教育的過程,當我們有天理解包圍我們的荒野才是真實存在,那片外殼就能被代謝掉了。

- 吳友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