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自然力鏽場

自然力鏽場

2017 TEAM20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Competition

URBAN PLANNING

入選獎

Designer:林奕廷

Advisor:白宗弘

School:中原大學建築系

漁村一直以來與海勇敢生活著,但在嚴酷的環境條件下會不會有一天,人們選擇把土地還給自然?讓海岸美麗的漁村故事、生活痕跡、地景跟著環境互相起了化學變化,人的痕跡慢慢褪去,留下地景的線條。


海岸線結構是從以前人定勝天的觀念下產生--村子的後勤、生產的前線--是以人類為主的海岸線。在漁村沒落漁村活動力低落且年齡結構高齡化的時候正是轉變的契機,開始思考我們與海的關係。新開發模式以低度開發、置入微觀光的方式用體驗、海洋生態教育讓漁村人們滿足生活條件,同時讓體驗漁村的人了解海洋、漁村生活。策略是「交換」、「以工代賑」。漁村體驗者以勞力幫助高齡化的漁村蓋起體驗所需空間。而漁人提供漁村真實生活體驗互惠,同時感受海水的七情六慾。


構築因自然力而生,材料以廢棄九孔養殖池的木料、黑網、水管、九孔磚及村內的魚桶、蟹籠、油桶為主,鋼構則為主要結構支撐。構築附加在石頭屋、堤防、廢棄九孔池上,重新定義基礎設施及漁村。


2070人離去,彼時建築死亡,重生的是地景的美麗線條。再來到此地,望見的是荒煙蔓草生命力旺盛的馬崗、被珊瑚爬滿的九孔池、依然翠綠的潮間帶,和刻意留下的線狀人造構築。
人不再是絕對,時間、地景、自然力會譜出最深刻的劇。

- 林奕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