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越無形的城牆—重建山、城、水的軸向關係
2018 TEAM20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Competition
URBAN PLANNING
首獎
Designer : 梁善彤
Advisor : Nasrine Seraji / Anderson Lee / Sony Devabhaktuni / Sunnie Lau / Roberto Requejo
School :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自英國管治以來,香港的發展一直倚賴移山和填海。到了後期,這樣土地發展政策為城市遺留下兩種基礎建設: 北邊海旁的行車天橋和多線交通建設;以及南邊的列擋土牆和人造斜坡。他們就像無形的城牆,把城市集中在中部,約束著行人的來往貫穿。
香港原是一片山水連綿的土地。城市沿著海岸線和周圍的山丘發展成矩形網格系統。南面的山和北面的水構成城市最初的面貌。它們與街道一起創造了香港獨特的步行體驗,並形成居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習慣。隨著發展,城市被分割。原始自然景觀與街道的親密關係隨著山和水與核心城市的切斷而減弱。針對這個問題,城市建立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建設行人天橋以連接水和城;自動扶梯和樓梯以連結山和城。在某些地區,行人天橋和自動扶梯連接起來形成廣泛的高架行人網絡,跨過交通路段和建築物。此論文批評高架行人網絡作為工業化後以交通為中心規劃的後遺症。隨著汽車的普及,步行在城市中經驗被貶低了。行人流動僅僅是事後考慮。它們像一條條“快速通道”,扭曲行人在城市的體驗。行人就像過客一樣,在步行的經驗中並沒有與街道和歷史景觀產生實際的關係。此項目建議以堅尼地城西祥街作為試驗場,研討以另一種方 式來解決山水和街道連接的軸向關係。設計師渴望平衡行人和交通、新基礎設施和現有結構、自然和人為之間的優先次序。南北牆壁與軸向街道的相交點成了設計的關鍵。方案首先在社區中確立重點和迫切要處理的問題,然後以基地為本,用最簡約的方式介入,創造空間和為廢棄的結構重新賦予意義。設計希望突出社區的原有特質,並於不同地方加插標視野。這些景觀位於人行道的每一個拐角處。目的是為了恢復街景的景觀。
方案最終演變成一種自下而上的城市規劃方式。與現代主義自上而下的方法不同,它需要對現有的結構、政策和歷史本質進行敏感的研究,從而找出任何錯失了的機會並推斷出潛在的介入可能。
- 梁善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