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潮汐劇場  Tide Cinema

潮汐劇場 Tide Cinema

2020 TEAM20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Competition

ARCHITECTURE DESIGN

TEAM20 Award

Designer : 林昶宇

Advisor : 薛丞倫

School :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我的基地選在高雄地下街,在愛河下游臨出海口。1979年建成,1980年初期興盛,1989年因為一場火災被燒毀。燒毀後愛河水滲入牆體,當時地面層的人工湖也被打破以用來救火。由於當時的技術無法修復,在1995年被填成了現在的228公園。


對我而言基地的這段歷史很特別。它從一個愛河口的紅樹林,經歷了港築工程、地下街興建、燒毀,自然與人造物不斷的交互對抗,試圖在愛河與人造地盤與都市防洪找到一個平衡。 愛河下段有規律的潮汐週期。這可能有一個讓人重新感知河岸空間與自然潮汐的機會。


基地下方一公里左右就是駁二,因此通往港口的這條沿岸道路很重要。 我在想除了利用潮汐來改變建築自身的構件狀態,它能不能也變成重新建構河岸動線的要素。 我把原先用來阻斷河水的結構牆打掉1.7米,在上方架設了一個步道。在退潮時步道會高於水面20公分,但漲潮後,步道則會被淹沒。 我想讓原本人造與自然很明確的那條界線變成一個比較模糊的狀態。


我決定讓被燒毀並滲水最嚴重的人工湖下方結構與電影院的結構再次露出,並思考人造結構物與不斷變動的河水面之間可能的量體狀態。 我做了一個模型,依附在舊的結構體上,隨著潮水浮沉。我在想有沒有什麼建築構件可以更強烈的捕捉這種動態。有一次我做了一個棚,我把繩索固定在舊結構體上,連結浮沉的量體與棚子,讓棚子可以隨著潮水的漲退開闔。


劇場量體的東面是一塊會隨漲退潮開闔的板,退潮時它會放下,變成一條簷廊,接起下方的步道。而潮汐與月亮的運行息息相關。隨著潮水慢慢漲起,月亮從東邊慢慢出來,簷廊會隨著潮水慢慢淹過步道的時候關上,棚子也會慢慢的張開。隨著動線慢慢的閉合,劇場的中心會越來越明亮,直到棚子張到最開的時候,月亮會出現在天空的正中央。 月球牽引著潮汐,讓水進入結構體,撐起我做的量體並拉開了棚,然後人重新看見月亮。我覺得這件事情很有力量,在各種力量的牽引疊加之後,又指涉回天體運行的這件事。


我在下方的另一個量體裡做了浮動的碼頭。量體本身浮在被燒毀的電影院上方,像是一艘船。隨著漲退潮前進後退。我在入口的地方做了一個水池,可以隱約的看到下方的遺構。


我藉由遺址結構創造了一個系統。但我把部分的動線與照明交給了自然。一個隨著當天海潮與月相變化的劇場。 在人造與自然之間,遺構與當代之間,漲退之間。如何將這些東西串起是我畢設一直在想的事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