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不浪費大家
讀一篇文章的時間?
被team20找上當特約記者時,他們說我可以決定文章的主題、想採訪誰,幫我邀請。
從起初的興奮之情,隨著開始發想要做什麼樣的專題,變成質疑自己該不該接下這份工作:
「網路上還需要更多的文章嗎?」
「以我的先備知識,有辦法寫出讓人有收穫的文章嗎?」
「我可以寫什麼樣的文章,不浪費大家讀一篇文章的時間?」⋯⋯
不解決這個疑惑,還真的沒有寫文章的動力。我決定乾脆以這些困惑為出發點,找一個能替我解惑的人專訪。
訪談的對象,要是建築界的,又要會寫文章,且可以作為特約記者的學習對象;我對建築界了解的不多,決定要訪問誰的階段不是太長,褚瑞基老師的名字一下就浮上我腦海了。
2019年初,我在台灣建築雜誌ta短暫實習,聽同事們說過,上一任主編是褚老師,而主編要負責安排雜誌每一期的主題。當時我問:「這樣主編不是要了解很多東西嗎?」沒有足夠的資訊,如何從中挑選當下和未來讀者該知道的事情、讀者會有興趣知道的事情。
在採訪前要先擬訪綱,除了自己原有的疑問,我也在想有什麼問題是只有褚老師可以回答的。那時只知道褚老師擔任過雜誌主編,但我感覺要了解老師更多,才能從中挖掘。
於是google了褚老師的名字、閱讀了每一篇找到關於褚老師的訪談、看了Youtube上老師被專訪的影片、借了他的著作《讀建築,寫建築》、滑了老師臉書近幾個月以來的貼文。
也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採訪,在網路上搜尋了採訪技巧的參考資料,其中發現對我幫助非常大的是報導者的這一篇文章:《報導者》調查報導工作坊分享:人物採訪的五項心法
覺得自己功課做的差不多後,我開始擬訪綱,心裡記著這次訪談,為的是要找到自己為何書寫,所以許多問題都是關於如何定位——
-
「您在《讀建築,寫建築》的前言提到『寫』的價值,請問您認為網路文章『寫』的價值,會和書本或是雜誌中『寫』的價值有所不同或是有所區隔嗎?」
-
「學生的先備知識還不像您一樣有理論和建築史的深厚知識,單是觀察,有辦法寫出具有知識性或有教育性的好文章嗎?還是您認為學生角度寫的文章,可以和專業作家有不同的優勢?」
-
「美食家可以不會做菜,但美食評論家舉足輕重;藝評家在藝術市場中也是同等道理。請問您覺得寫空間、寫建築的作家,有沒有可能像美食家或藝評家一樣,不會做設計,但懂得體會空間、給予評論以及寫出自己的觀點,就在空間設計(建築、室內設計)的領域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
⋯⋯
網路文章的定位、非專業媒體人的定位、建築書寫的定位等等⋯⋯好像要先找到位置站穩,才有辦法定神下筆。
下一篇文章將呈現訪談當日的對話內容:
一個新的建築媒體平台,如何不浪費大家讀一篇文章的時間?|正文
人物簡介 | 褚瑞基
賓州大學建築博士候選,賓州大學建築碩士。目前為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並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兼任副教授,曾任《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建改社副社長、文化部/台北市公共藝術教育巡迴講師等職。專攻建築設計、都市設計、都市美學、公共藝術及其評論、藝術介入空間、建築教育、西洋建築史等。
學歷
2015 – 2019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特殊經歷
2019
評審 / OUT Scholarship 2019
2018
獎學金得主 / OUT Scholarship 2018 / JC Architecture 贊助
2018 – 2019
總召 / 畢業展覽
2016
講者 / 荷蘭設計 100 年 -荷蘭設計教育的優勢 / 田田圈設計舉辦於松菸
[TEAM20 Life 現長期徵稿]
如果你對建築設計有興趣、樂於分享內容,歡迎投稿給我們,並附上 300 字內的個人簡介與近照一張。
文章若經採用將由 TEAM20 Life 編排,也會開設你的個人專欄喔!
投稿信箱:team20.xyz@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