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邀請擔任 TEAM20 的特約記者後,思考了一些問題,
例如現在網路文章氾濫,還需要再製造更多的網路文章嗎?
要如何不浪費大家讀一篇文章的時間?如何以自己非專業的角色寫出一篇好文章?
才想在第一篇訪談,邀請在多所大學任教、有作者身份,出過包含《讀建築,寫建築》等建築相關書籍,並且曾經在台灣建築雜誌擔任三年主編的褚瑞基老師,藉由訪問老師,試著找到自己在書寫時的定位。
不被淹沒的網路文章
比起網路文章,我現在更偏向於讀書。有段時間只閱讀網路文章,很少看書,發現自己好像知道不少事情,要對一個議題有深入的討論卻沒有辦法。於是當我個人要發表網路文章之時,我想了很久要帶給大家什麼樣的網路文章。
「所有東西都有企圖,那這個企圖如果你是為了創作,不管叫做書寫正式的文章,你要去發表的、要去投期刊的,或是要你寫網路文章、寫facebook、寫 Instagram 很短的幾個字,這其實都是一種書寫沒有錯。」褚老師讓我先思考了發表文章的用意。
「所以第一個當然就是這個企圖。那第二個就是被書寫的狀態。意思是說,狀態是一種選擇,當然其實所有的東西都牽涉到你想跟誰溝通。就像你去做演講也一樣,你今天溝通的是一般的普羅大眾還是專業者,你必須要選擇不同的語言,你必須要選擇不同的書寫,你也要選擇不同的平台,因為不同平台有不同平台的閱讀者。」
TEAM20 的閱讀對象是年輕一代的人,我把它定義為跟我年紀相仿,甚至世代更晚的學生。在我學生時期和同輩的對話中,我發現不少人有一個共同茫然的點——我們內心有想達成的事,但我們經常不知道 how,我們經常聽到一句回答:「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天啊,不要再這樣子跟我說了,我就是不知道怎麼找到自己的方法。當我期待具體的幫助時,這句話是很抽象的。
所以在企圖方面,我希望在我能力所及範圍,有更多的 how 或是資源可以跟大家分享,而不只是我的個人想法、觀點。像是上一篇文章提到我如何準備我的第一場訪談,希望讓讀者在有相同目的時可以參照。我希望我寫出來的東西,是自己身為讀者時也會想閱讀的。這又牽扯到了另一個定位:觀看自己身為撰文者的身份,沒有深厚的先備知識,寫出來的東西不知道對讀者的幫助有多大。
當人人都可以成為一種評論者
於是我問:「可是學生的先備知識沒有像您一樣,有理論或是建築史這麼深厚,單是觀察,有辦法寫出具有知識性或有教育性的好文章嗎?還是您認為學生角度寫的文章,可以和專業作家有不同的優勢?」
「我們先不要鎖定在『寫』這件事情,是說『寫』它的目的不管是真實的寫還是腦袋中去呈現書寫的樣態,其實它最終的目的是要做創作,要做公開化,要不然它就沒有意義,都只是跟自己有關,所以所有東西要公共化。那這個公共化我也先不去談這裡面會不會有所謂的利潤問題、會不會有什麼財務上的回饋。如果當成個人的成就,不管是他的創作、建築師所做的創作,或是真正書寫變成一個作家,那個都是他的成就。
所以簡單來講就是,要去培養每個人找到他自己成就的樣態,那這個樣態有可能是你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上的角色,或是你的創作。」
我:「有點像是為了自己書寫這樣子?」
「應該這樣子講,如果你是室內設計師,你也希望做出像石上純也這樣很厲害的東西,被拍出來然後在雜誌上刊登出來⋯⋯可是在這個之前你就要累積非常多的知識,累積這個知識也是一種書寫。書寫其實是一種刻畫,在你腦袋裡面刻畫,在你人生裡面做很多的刻畫。」
我先前對於書寫的觀點是這樣子的,不管是公共化的,還是留給我自己的文字——對外發表的我當然希望具有啟發性,但當我在寫字時,我覺得寫文章最大的收穫者還是我自己。
我平時會寫小日記、看書的時候會邊抄下節錄,邊把自己對這段文字的想法寫下來、看完一些電影後會寫下觀後感⋯⋯寫字是一個讓我深究「我在想什麼」、「我想了什麼」的機會。因為我感覺我的思考是有慣性的,例如剛看完電影,心得總是無法超越某些層面,只停留在「畫面很漂亮」、「很好笑」、「上一集比較好看」等等表面的評論,但當我坐下來拿起筆,寫下一個字、一句話後,像在談話一樣,更多的心得湧上筆墨,像在跟自己深度討論一部電影。
寫字讓我細細梳理想法,也讓我之後有重新閱覽當下思想的筆跡。不過當今天文字是要公共化的,我想選擇讓讀者也能帶走的內容。
TEAM20 是建築平台,我可以提供什麼文章?我不想寫我到了一個空間然後那裡的設計如何,這種空間訪記,我覺得是寫給自己的,因為用文字體現空間經驗,旁人是很難體會的,主要是為了自己而寫;況且我沒有辦法做得比 Dezeen 或 Archdaily 好,消息來源和廣度也無法比擬。若是要寫空間訪記,我會更想寫我「如何」觀察一個空間,不過我才剛畢業,不管是實務經驗、對材質的理解、空間心理等等的理論知識,都十分的不足。
不會創作的評論家
在訪談前我剛好在讀《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Liz 是個讓人十分欣賞的美食部落家。在序裡頭她寫了一段話:
「我想寫美食部落格,但,有誰會看?
設立部落格之初,我做了市場調查,發現美食部落格不外乎二種內容──食譜或食記。好無趣呀,我既不擅長洗手做羹湯,也沒耐性把一間餐廳寫到十五訪,我才不想跟大家一樣。」
這句話帶給我的共鳴何其大,讓我產生一個疑問,好奇褚老師會如何看待這件事:「美食評論家可以不會做菜,但美食評論家舉足輕重;藝評家在藝術市場中也是同等道理。請問您覺得寫空間、寫建築的作家,有沒有可能像美食家或藝評家一樣,不會做設計,但懂得體會空間、給予評論以及寫出自己的觀點,就在空間設計的領域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褚老師回答:「在現代化發展過程,我們在 20 世紀初期開始,很多評論者和藝評家其實是創造了後面作品的價值,這個很多跟商業結合。但是如果你回頭來看,當年這些非常有名的藝評家其實都是非常有文化素養的人,所以其實也不是突然之間、憑空抓來弄一個頭銜就是什麼文化評論者、藝評,現在有太多假的這種東西。我們在開玩笑現在很多人都是文化評論者,掛著這個文化大概就可以行騙全台灣,很多都是這樣。」我當然不想行騙。
「閱讀的知識以及人生的閱歷不管聽的、看的、體驗的達到一定程度,每個人大概都可以當一種評論者,但是其實還是要有背後的知識基礎去成形它。那要當一個評論者現在聽起來很容易,你隨便掛了一個頭銜就進來,但是以前嚴謹很多,以前媒體少,所以你今天要掛那個頭銜上去,你很快就會接受到另一邊跟你挑戰,甚至找你公開辯論,那你沒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大概就很容易露出馬腳。」
回到第一個問題:所有東西都有企圖——為何書寫?
這是一段尋找書寫定位的訪談,不是為了寫而寫,為了發表而發表,將來也不會——若我身為 TEAM20 的特約記者,這是企圖之一。經過了和褚老師的對話,我對於自己書寫定位的解答正在醞釀中,希望在龐大資訊量中站穩,避免一不小心就被淹沒;當然也要有一個心態是不能期許每個人都喜歡我的文章。
有一句很美的話「在遠方,必相遇。」這句話的情境是:當你看了一百部電影、一百篇文章⋯⋯你不會記得所有,但有一天你會突然想起一個情節、一個畫面、一段對話。不管將來是為了什麼理由書寫,我希望有很大的機會,我的文字和讀者們在遠方相遇。
人物簡介 | 褚瑞基
賓州大學建築博士候選,賓州大學建築碩士。目前為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並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兼任副教授,曾任《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建改社副社長、文化部/台北市公共藝術教育巡迴講師等職。專攻建築設計、都市設計、都市美學、公共藝術及其評論、藝術介入空間、建築教育、西洋建築史等。
學歷
2015 – 2019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特殊經歷
2019
評審 / OUT Scholarship 2019
2018
獎學金得主 / OUT Scholarship 2018 / JC Architecture 贊助
2018 – 2019
總召 / 畢業展覽
2016
講者 / 荷蘭設計 100 年 -荷蘭設計教育的優勢 / 田田圈設計舉辦於松菸
[TEAM20 Life 現長期徵稿]
如果你對建築設計有興趣、樂於分享內容,歡迎投稿給我們,並附上 300 字內的個人簡介與近照一張。文章若經採用將由 TEAM20 Life 編排,也會開設你的個人專欄喔!
投稿信箱:team20.xyz@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