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蘭室尋思:

慢的魅力

匯聚老屋再生能量

台日老屋交流 - 活動後記

離開學校多年後,又有機會到大溪聽一場關於老屋保存的經驗分享。從念書時期就聽老師分享日本社區營造與街町保存的案例,從中發現「人」佔據了多麼重要的角色。某某小鎮,如何由少數幾位熱愛老屋的人,回到家鄉推廣,帶動地方一同重視屬於當地的歷史與文化…。

每次總在心中讚嘆日本人的向心力,也總在心中默默問自己,台灣也能做到嗎?

人的積累,時間的醞釀

這次的分享會,除了邀請學者教授,更請到日本金澤與桐生兩地的公部門人員、當地老屋所有者與建築師,四種人從不同立場與身分進行分享,在修復保存中各角色缺一不可。透過不同面向的經歷,更完整的看到一棟老屋乃至於歷史街區,如何從破損或拆除的命運中變身為今日的樣貌。

 

老屋的所有者,Gallery & café椋的店主—渡邊小姐,談到如何發現家中老屋的重要,整修前預先做功課。「深怕一旦修壞,破壞原有的魅力,而變成一棟普通的老房子。」於是花費時間,前往各地參訪老屋整修案例,積極與建築師做溝通,找到理念相合的建築師,種種過程也都在分享中,讓人感染了她的熱情。

 

Bakery cafe.紅磚的代表—武田先生,分享自己將紡織工廠轉做麵包店經營10年以來的成果,鼓勵大家「雖然無法馬上有成果,但要有耐心、不放棄。」

各種角色缺一不可

來自日本與台灣的幾位建築師,以實際修復者的角色進行分享,運用什麼思考點切入,如何與屋主溝通,找出每一棟老屋自己的特色做保存,適應現代需求下進行規劃整修。

 

日本公部門人員的分享,讓我明白,原來並不是有什麼特別厲害的手法,只是很忠實且一步一步的去做。在法規還未訂立,沒能以法條明確訂立保存重要時,先以最原始的方式慢慢來,慢慢改變當地人的想法,派發說明傳單、打電話、發起各種活動,不灰心不氣餒的用耐心說服居民。「作為公務人員,要對地方的歷史負起責任,要把這個歷史傳承給下一代。」石浦先生與遠藤小姐用公務人員的角色,積極幫助人民發現地方價值,教育並找尋資源。讓老屋不只是被凍結般的保留,更能重新再生,建構租賃買賣的網站,整修建議等等。

 

當地方上第一棟老屋順利變身後,將這個作為案例讓更多人看見。如同投石入水,漸漸帶起漣漪,讓鄰里關注老屋的價值與保存活用的重要,也讓老屋的持有者看見,變身後的老屋魅力。每一棟老屋的整修,背後都不是一個人或一句話就能簡單成就,需要由許多人共同的積累,也是經由時間長久的醞釀。

慢慢累積的能量

一場在大溪老屋—蘭室內進行的台日老屋交流,除了看到日本的經驗,也有許多台灣的分享。原來這些人的用心,經過時間的累積,正逐漸發酵,凝聚出在地力量。聽著分享,看著屋子從坍塌破敗中經過整修煥然重生,一面再利用為茶室,另一方面成為地方的推廣處『老屋情報館』,做為案例並實際的將老屋保存再生的理念向外發散。從新南老街上的蘭室,蘭室對面的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與其相隔一條街,位於和平老街上的源古本舖,許多人從不同地方匯聚於此,有著各自不同的故事,但背後共同的原因,皆源於對老屋的熱愛,看見老屋的生命與傳承的使命。

 

天色已暗,活動終了,我多年的疑問解開,從日本到台灣,雖然有著不同的法規與背景,但在走向保存與再生的路上,皆有兩項不能缺少的要素—人、時間。因著這個活動又讓我再次反思自己對保存文化的想法,欽佩於前輩們對老屋的用心與耐心,更提醒著自己,時間醞釀的重要,慢慢來才能沉澱出能量。老街上幾棟街屋,透過保存活化融於大溪的生活,繼續創造新的故事,也祈願更多人能看見這些老房子的獨特魅力。

[TEAM20 Life 現長期徵稿]

如果你對建築設計有興趣、樂於分享內容,歡迎投稿給我們,並附上 300 字內的個人簡介與近照一張。

文章若經採用將由 TEAM20 LIfe 編排,也會開設你的個人專欄喔!

投稿信箱:team20.xyz@gmail.com 

bottom of page